中新社雲南德宏10月16日電 題:百年傣劇遭遇“擱淺”
  作者 崔汶
  16日一大早,金保帶著劇團的人就開始認真的彩排,作為雲南德宏州傣族出窪乾朵節的壓軸節目,他不想當晚的演出有什麼差錯。
  金保是德宏州傣劇團原團長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。從小就跟著長輩學習的他,自然對傣劇有著特殊的感情。他告訴記者,傣劇是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,傣劇說傣語、唱傣歌、講述傣家人的故事,在我們傣家很有“群眾基礎”。
  金保說,“說它有群眾基礎,因為我們傣族過節就要聽戲,這是延續了上百年的傳統。在很早以前,當地有民望的土司爺還都自家建個戲臺,請大伙看戲。”
  其實,現在的傣劇在當地也是十分受寵的。每逢節慶活動,傣族民眾都以能看到傣劇為榮,即使請不到專業劇團,也要請業餘劇團登臺助興。目前,有300多支業餘傣劇演出隊活躍在德宏農村,他們自編自演、自娛自樂,有的甚至全家老少自製道具自帶伙食,在村寨一演就是幾天。
  “這種地方火熱,外界卻知之甚少的傣劇卻因為沒有資金遭遇了‘擱淺’”,對於傣劇的現狀和發展,金寶卻皺起眉頭。
  “現在拿得出手,獲過大獎的傣劇就是《南西拉》和《刀安仁》。”金寶說,當時《南西拉》男主角退休了,女主角萬小散也因病不幸離世。劇團發現,在年輕演員中竟然找不到能頂上去的主角了。
  作為傣劇團的退休老團長,金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,每次下鄉演出,一個來回至少要5000元人民幣,一年40多場,需要約20萬元,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,德宏州傣劇團下鄉演出不收演出費,高昂的路費就成了傣劇下鄉的“攔路虎”。
  金保認為,“傣劇若想走出目前的困境,就必須樹立營銷意識,廣開營銷渠道,與旅游產業的結合可以作為一個方向,使傣劇成為游客消費的項目之一。”
  談及傣劇的傳承與發展,德宏傣劇傳承保護展演中心的楊樹忠則認為,發展就是最好的保護。楊樹忠認為,傣劇是傣族文化的優良基因,有著肥沃的生存土壤。它是東南亞藝術明珠,有著走出國門、走向東南亞得天獨厚的條件。隨著中國和東南亞國家文化交流的更加頻繁,應走出去到緬甸、泰國等演出,增加文化的認同和交流。(完)  (原標題:百年傣劇遭遇“擱淺” 專家:發展就是最好的保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dachhnhypds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